海琉生態藝術工作室 § Kairu Eco-Art Studio
NEWS
About
Product
透明生物標本系列
透明生物標本製作組
轉蛋系列
>
台灣深海生物
台灣淺海生物
Shop
Gallery
blog
Patent
Contact
公鯷 (
Encrasicholina
spp.)
鯷科 (Engraulidae)
簡 介:
刺公鯷(吻端較短)與異葉公鯷(吻端較長)是花生小魚乾中常見的魚種,魩仔魚中也有牠們的蹤跡。屬大洋性表層洄游魚 種,喜群游,一般群游於近岸,有時也會進入大型、較深且水質清澈的內灣。鰓耙發達,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,同時也是鮪、鯖等大型魚種的獵食對象。
臺灣分布:
全臺皆有
漁業用途:
小型食用魚,一般多曬成魚乾出售。主要漁法為大目袖網、流袋網、手叉網、棒受網等,週年可見,無明顯盛漁期。臺灣北部及澎湖產量較高,是當地魩鱙漁業的重要魚種之一。
鮃科 (Bothidae)
簡 介:
鰈形目的的成員多半俗稱「比目魚」、「皇帝魚」,而鮃科是底下很大的類群。比目魚在幼魚時期眼睛與一般魚類相同,是在兩側,游泳也是正著游,長大後,眼睛會慢慢地「搬家」,變成在同一側,並且開始貼著沙地游泳或爬行,平常則藏於沙底,僅露出一對眼睛觀察四周,伺機而動。比目魚常有左鮃右鰈之稱,是指雙眼位於體側的左和右的比目魚,但有許多同一物種的比目魚仍有出現逆轉型情況。
臺灣分布:
全臺皆有
漁業用途:
在較寒冷的國家是重要的海鮮,在臺灣並沒有非常盛行。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。
鰏科 (Leiognathidae)
簡 介:
俗稱「金錢仔」,屬群游性,主要棲息於岸邊之沙泥地、河口、內灣或港口,通常不接近珊瑚礁區,有些種類會進入淡水河內,而有些白天為底棲性,夜間則浮到表層活動。肉食性,以底棲動物為主食,而利用伸縮之口部將餌物吸入。
臺灣分布:
全臺皆有
漁業用途:
一般漁法以底拖網、待袋網、流刺網捕獲。偶做食用魚,但魚體較小,所以大多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。
間型毛蝦 (
Acetes intermedius
)
櫻蝦科 (Sergestidae)
簡 介:
俗稱「赤尾青」,是養殖業與釣客耳熟能詳的蝦類。特徵為甲殼薄弱,額角短小,第四、五步足有微弱地退化。屬小型的浮游 性蝦類,生命週期很短,受精卵多是直接排出體外,因此數量非常豐富,常被利用當作飼料或加工品。
臺灣分布:
全臺皆有
漁業用途:
是東南亞、印度及非洲地區重要的漁業之一,在臺灣多為飼料用途。
海馬 (
Hippocampus
spp.)
海龍科 (Syngnathidae)
簡 介:
海馬多為珊瑚礁魚種,全身具有由鱗片特化的骨板,非常堅硬;游泳則是利用胸鰭跟背鰭擺動來直立前進,並用彎曲的尾巴勾住珊瑚或海草等固定。長長嘴呈管狀,嘴開口在管前端,裡面沒有牙齒。屬雌雄異型的硬骨魚類,也就是用外觀就可看出公母。雄魚腹部具育兒囊或育兒袋,母海馬會將卵產在公海馬腹部的育兒袋,而後由公魚照顧。
臺灣分布:
全臺皆有
漁業用途:
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,不具食用價值,但大量被做成中藥之藥材,現因此市場需求,已開始成為新型的養殖對象。
NEWS
About
Product
透明生物標本系列
透明生物標本製作組
轉蛋系列
>
台灣深海生物
台灣淺海生物
Shop
Gallery
blog
Patent
Contact